一、国家级
三师:太师、太傅、太保各一员(正一品)。
三公:太尉、司徒、司空各一员(正一品)。
二、省部级
(一)尚书省(中台、文昌台、文昌都省、都台)
尚书令一员(正二品)。
左右仆射(左右匡政、文昌左右相、左右丞相)各一员(从二品)。
左右丞(左右肃机)各一员(左丞正四品上,右丞正四品下),左右司郎中(左右承务)各一员(从五品上),左右司员外郎各一员(从六品上),都事各六人(从七品上),主事各六人(从八品下)。其他各司主事(从九品上)。令史各十八人,书令史各三十六人,亭长各六人,掌固各十四人。
1.吏部(选部、司列、天官、文部)
尚书(司列太常伯、天官尚书)一员(正三品)。侍郎(司列少常伯)二员(正四品上)。
吏部下属四司:吏部司、司封司、司勋司、考功司。
吏部司:郎中(司列大夫)二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二员(从六品上),令史三十人,书令史六十人,亭长八人,掌固十二人。
司封司:郎中(司封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四人,书令史九人,掌固四人。
司勋司:郎中(司勋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二员(从六品上),主事四人(从九品上),令史三十三人,书令史六十人,掌固四人。
考功司:郎中(司绩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(司绩员外郎)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三人(从八品上),令史十三人,书令史二十五人,掌固四人。
2.户部(民部、司元、地官)
尚书(司元太常伯、地官尚书)一员(正三品)。侍郎二员(正四品下)。
户部下属四司:户部司、度支司、金部司、仓部司。
户部司:郎中二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二员(从六品上),主事四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十五人,书令史三十四人,亭长六人,掌固十人。
度支司:郎中(司度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。令史十六人,书令史三十三人,计史一人,掌固四人。
金部司:郎中(司珍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三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八人,书令史二十一人,计史一人,掌固四人。
仓部司:郎中(司度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三人(从九品上),令史九人,书令史二十人,计史一人,掌固四人。
3.礼部(司礼、春官)
尚书(司礼太常伯、春官尚书)一员(正三品)。侍郎一员(正四品下)。
礼部下属四司:礼部司、祠部司、膳部司、主客司。
礼部司:郎中(司礼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(礼部员外、司礼员外)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八品上),令史五人,书令史十一人,亭长六人,掌固八人。
祠部司:郎中(司禋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五人,书令史十一人,亭长六人,掌固八人。
膳部司:郎中(司膳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四人,书令史九人,掌固四人。
主客司:郎中(司蕃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四人,书令史九人,掌固四人。
4.兵部(司戎、夏官、武部)
尚书(司戎太常伯、夏官尚书)一员(正三品)。侍郎(司戎少常伯)二员(正四品下)。
兵部下属四司:兵部司、职方司、驾部司、库部司。
兵部司:郎中(司戎大夫)二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二人(从六品上),主事四人(从八品下),令史三十人,书令史六十人,亭长八人,掌固十二人。
职方司:郎中(司域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正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四人,书令史九人,掌固四人。
驾部司:郎中(司舆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人(从六品上),主事三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十人,书令史二十人,掌固四人。
库部司:郎中(司库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七人,书令史十五人,掌固四人。
5.刑部(司刑、秋官、司宪)
尚书(司刑太常伯、秋官尚书)一员(正三品)。侍郎(司刑少常伯)一员(正四品下)。
刑部下属四司:刑部司、都官司、比部司、司门司。
刑部司:郎中(司刑大夫)二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二员(从六品上),主事四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十九人,书令史三十八人,亭长六人,掌固十人。
都官司:郎中(司仆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九人,书令史十二人,掌固四人。
比部司:郎中(司计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十四人,书令史二十七人,计史一人,掌固四人。
司门司:郎中(司门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六人,书令史十三人,掌固四人。
6.工部(起部、司平、冬官)
尚书(司平太常伯、冬官尚书)一员(正三品)。侍郎(司平少常伯)一员(正四品下)。
工部下属四司:工部司、屯田司、虞部司、水部司。
工部司:郎中(司平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十二人,书令史二十一人,亭长六人,掌固八人。
屯田司:郎中(司田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七人,书令史十二人,计史一人,掌固四人。
虞部司:郎中(司虞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四人,书令史九人,掌固四人。
水部司:郎中(司川大夫)一员(从五品上),员外郎一员(从六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四人,书令史九人,掌固四人。
(二)门下省(东台、鸾台、黄门省)
侍中(侍内、纳言、东台左相、黄门监、左相)二员(正三品,大历时正二品)。
门下侍郎(东台侍郎、黄门侍郎、鸾台侍郎)二员(正四品上,大历时正三品)。
给事中(东台舍人)四员(正五品上)。录事四人(从七品上),主事四人(从八品下),令史十一人,书令史二十二人,甲库令史七人,传制八人,亭长六人,掌固十人,修补制敕匠五人。左散骑常侍(左侍极)二人(从三品,广德时正三品,加置四员,后增至五员)(宝应二年左右散骑常侍各置参官两人)。谏议大夫(正谏大夫;又分左右)四员(正五品上,大历时正四品下)。起居郎(左史)二员(从六品上),楷书手三人。左补阙二员(从七品上),左拾遗二员(从八品上,天授二年加置三员)(大历四年,补阙、拾遗各置内供奉两员)。典仪二员(从九品),赞者十二人。城门郎四员(从六品上),令史一人,书令史二人,门仆八百人。符宝郎(符玺郎)四员(从六品上),令史二人,书令史三人,主宝六人,主符三十人,主节十八人。
弘文馆(修文馆、昭文馆):
隶门下省。学士(无员数)。学生三十人,校书郎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二人,楷书手三十人,典书二人,拓书手三人,笔匠三人,熟纸装潢匠九人,亭长二人,掌固四人。
(三)中书省(内书省、西台、凤阁、紫微省)
中书令(内书令、内史、西台右相、凤阁令、紫微令、右相)二员(正三品,大历时正二品)。
中书侍郎(内史侍郎等)二员(正四品上,大历时正三品)。
中书舍人(内史舍人等)六员(正五品上),主书四人(从七品上),主事四人(从八品下),令史二十五人,书令史五十人,传制十人,亭长十八人,修补敕匠五十人。右散骑常侍二员(从三品),右补阙二员(从七品上),右拾遗二员(从八品上),起居舍人二员(从六品上)。通事舍人十六人(从六品上)。令史十人,亭长十八人,掌固二十四人。
集贤殿书院:
(开元五年设乾元院使,六年改称丽正修书院,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)。集贤学士(初定制以五品以上官为学士,六品以下为直学士。每宰相为学士者,为知院事。常侍一人,为副知院事),学士知院事一人(每以宰相一人知院事),副知院事一人(以左常侍为副知院事),判院一人(刊正官一人判事),押院中使一人,修撰官、校理官(无常员,以官人兼之),待制官(古之待诏金马门),留院官、检讨官(皆以学士别敕留之),孔目官一人、专知御书典四人(开元五年置),知书官八人(开元五年置),书直及写御书一百人、拓书六人、书直八人、装书直十四人、造笔直四人(开元六年置)。
史馆:
史官(无常员),监修国史(贞观以后,多以宰相监修国史,遂成故事),修撰直馆,楷书手二十五人,典书四人,亭长二人,掌固六人,装满直一人,熟纸匠六人。
知匭使:
天后垂拱二年,置匭以达冤滞。天宝九年,改匭为献纳。乾元元年,复名曰匭。垂拱已来,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、拾遣一人充使,受纳诉状。
翰林院:
天子在大明宫,其院在右银台门内。在兴庆宫,院在金明门内。若在西内,院在显福门。若在东都、华清宫,皆有待诏之所。其待诏者,有词学、经术、合炼、僧道、卜祝、术艺、书奕,各别院以禀之,日晚而退。其所重者词学。
内教坊:
武德以来,置于禁中,以按习雅乐,以中官人充使。则天改为云韶府,神龙复为教坊。
习艺馆:
本名内文学馆,选宫人有儒学者一人为学士,教习宫人。则天改为习艺馆,又改为翰林内教坊,以事在禁中故也。
秘书省(兰台、麟台):
隶中书之下。秘书监(兰台太史、麟台监)一员(从三品),少监(兰台侍郎、麟台少监)二员(从四品上),丞一员(从五品上),秘书郎四员(从六品上),校书郎八人(正九品上),正字四人(正九品下),主事一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四人,书令史九人,典书八人,楷书手八十人,亭长六人,掌固八人。
秘书省下属二局:著作局、太史局。
著作局(司文局):著作郎(司文郎中)二人(从五品上),佐郎四人(从六品上),校书郎二人(正九品上),正字二人(正九品下),楷书手五人,掌固四人。
太史局(司天台、秘阁局、浑仪监、太史监):太史局令(从五品下,乾元改为监,升从三品),少监(太史丞)二人(从七品下),司历二人,保章正一人,历生四十一人,监候五人,观生九十人,灵台郎二人,天文生六十人,挈壶正二人,司辰七十人,漏刻典事二十二人,漏刻博士九人,漏刻生三百六十人,典钟一百一十二人,典鼓八十八人,楷书手二人,亭长、掌固各四人。五官正五员(正五品。乾元元年置五官,有春、夏、秋、冬、中五官之名),丞二员(正七品)。主簿二员(正七品),定额直五人,五官灵台郎五员(正七品),五官保章正五员(正七品),五官司历五员(正八品),旧司历二人(从九品上)。五官监候五员(正八品),五官挈壶正五员(正九品),五官司辰十五员(正九品),五官礼生十五人,五官楷书手五人,令史五人,漏刻博士二十人,典钟、典鼓三百五十人,天文观生九十人,天文生五十人,历生五十五人,漏生四十人,视品十人。
(四)御史台(宪台、肃政台、左右肃政台、左右御史台)
大夫(大司宪、左右台大夫)一员(正三品)。
中丞(持书御史、司宪大夫)二员(正四品下)。
侍御史四员(从六品下),主簿一人(从七品下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下),主事二人,令史十七人,书令史二十三人。殿中侍御史六人(从七品下),令史八人,书令史十八人。监察御史十员(正八品上)。
(五)殿中省(殿内省、中御府)
监一员(从三品)。
少监二员(从四品上)。
丞二人(从五品上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上),令史四人,书令史十二人,亭长、掌固各八人。
殿中省总领尚食、尚药、尚衣、尚舍、尚舍、尚辇六局。
尚食局:奉御二人(正五品下),直长五人(正七品上),食医八人(正九品下)。
尚药局:奉御二人(正五品下),直长四人(正七品上),书吏四人,侍御医四人(从六品上),主药十二人,药童三十人。司医四人(正八品下),医佐八人(正八品下),按摩师四人,咒禁师四人,合口脂匠四人,掌固四人。
尚衣局:奉御二人(从五品上),直长四人(正七品下),书令史三人,书吏四人,主衣十六人,掌固四人。
尚舍局:奉御二人(从五品上),直工六人(正七品下),书令史三人,书吏七人,掌固十人,幕士八十人。
尚乘局:奉御二人(从五品上),直长一人(正七品下),奉乘十八人(正九品下),习驭五十人,掌闲五十人,兽医七十人。进马六人(七品下),司库一人(正九品下),司廪二人(正九品下),书令史一人,书吏十四人。
尚辇局:奉御二人(从五品上),直长四人(正七品下),尚辇二人(正九品下),书令史二人,书吏四人,掌扇六人,掌翰二十四人,主辇三十二人,奉舆十二人,掌固四人。
(六)内官
妃(武德立四妃: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。玄宗定三妃:惠妃、丽妃、华妃)三人(正一品)。
六仪(淑仪、德仪、贤仪、顺仪、婉仪、芳仪)六人(正二品)。
美人四人(正三品)。
才人七人(正四品)。
(七)宫官
1.尚宫二人(正五品)
总司记、司言、司簿、司闱四司:
司记二人(正六品),典记二人(正七品),掌记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六人。
司言二人(正七品),典言二人(正八品),掌言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四人。
司簿二人(正六品),典簿二人(正七品),掌簿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六人。
司闱六人(正六品),典闱六人(正七品),掌闱六人(正八品),女史四人。
2.尚仪二人(正五品)
总司籍、司乐、司宾、司赞四司:
司籍二人(正六品),典籍二人(正七品),掌籍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十人。
司乐四人(正六品),典乐四人(正七品),掌乐二人(正八品),女史二人。
司宾二人(正六品),典宾二人(正七品),掌宾二人(正八品)。
司赞二人(正六品),典赞二人(正六品),掌赞二人(正六品),女史二人。
3.尚服二人(正五品)
总司宝、司衣、司饰、司仗四司:
司宝二人(正六品),典宝二人(正七品),掌宝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四人。
司衣二人(正六品),典衣二人(正七品),掌衣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四人。
司饰二人(正六品),典饰二人(正七品),掌饰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四人。
司仗二人(正六品),典仗二人(正七品),掌仗二人(正八品),女史二人。
4.尚食二人(正五品)
总司膳、司醖、司药、司饎四司:
司膳四人(正六品),典膳四人(正七品),掌膳四人(正八品),掌醖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四人。
司醖二人(正七品),典醖二人(正七品),女史二人。
司药二人(正六品),典药二人(正七品),掌药二人(正八品)。女史四人。
司饎二人(正六品),典饎二人(正七品),掌饎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四人。
5.尚寝二人(正五品)
总司设、司舆、司苑、司灯四司:
司设二人(正六品),典设二人(正七品),掌设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四人。
司舆二人(正六品),典舆二人(正七品),掌舆二人(正八品),女史一人。
司苑二人(正六品),典苑二人(正七品),掌苑二人(正八品),女史二人。
司灯二人(正六品),典灯二人(正七品),掌灯二人(正八品),女史二人。
6.尚功二人(正五品)
总司制、司珍、司彩、司计四司:
司制二人(正六品),典制二人(正七品),掌制二人(正八品),女史二人。
司珍二人(正六品),典珍二人(正七品),掌珍二人(正八品),女史六人。
司彩二人(正六品),典彩二人(正七品),掌彩二人(正八品),女史二人。
司计二人(正六品),典计二人(正七品),掌计二人(正八品),女史二人。
7.宫正一人(正五品)
司正二人(正六品),典正二人(正七品),女史四人。
(八)内侍省(内侍监、司宫台)
内侍(中侍)四员(从四品上)。
内常侍六人(正五品下),内给事八人(从五品下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下),令史八人,书令史十六人。
内谒者监六人(正六品下),内谒者十二人(从八品下),内寺伯二人(正七品下)。
内侍省总掖廷、宫闱、奚官、内仆、内府五局:
掖廷局:令二人(从七品下),丞三人(从八品下),宫教博士二人(从九品下),监作四人(从九品下),令史四人,计史二人,书令史八人。
宫闱局:令二人(从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下),令史三人,书吏六人,内阍人二十人,内掌扇十六人,内给使无常员。
奚官局:令二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书令史三人,书吏六人,药童四人。
内仆局:令二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书令史二人,书吏四人,驾士二百人。
内府局:令二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书令史二人,书吏四人。
(九)太常寺(奉常寺、司礼寺)
卿(奉常卿、司礼卿)一员(正三品)。
少卿二人(正四品),丞二人(从五品上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下),府十二人,史二十三人。博士四人(从七品上),谒者十人,赞引二十人。太祝六人(正九品上),祝史六人。奉礼二人(从九品上),赞者十六人。协律郎二人(正八品上),亭长八人,掌固十二人,太庙斋郎,京、都各一百三十人,太庙门仆,京、都各三十人。
两京郊社署:令各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一人(从八品上),府二人,史四人,典事三人,掌固五人,门仆八人,斋郎一百一十人。
诸陵署:令一人(从五品上),录事一人,府二人,史四人,主衣四人,主辇四人,主药四人,典事三人,掌固二人。诸太子陵令各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一人(从九品下)。
太乐署: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一人(从八品下),府三人,史六人。乐正八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八人,掌固八人,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。
鼓吹署: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三人(从八品下),府三人,史六人。乐正四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四人,掌固四人。
大医署:令二人(从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下),府二人,史四人,主药八人,药童二十四人。医监四人(从八品下),医正八人(从九品下),药园师二人,药园生八人,掌固四人。医博士一人(正八品上),助教一人(从九品下),医师二十人,医工一百人,医生四十人,典药二人。针博士一人(从八品下),针助教一人(从九品下),针师十人,针工二十人,针生二十人。按摩博士一人(从九品下),按摩师四人,按摩工十六人,按摩生十五人。咒禁博士一人(从九品下),咒禁师二人,咒禁工八人,咒禁生十人。
太卜署:令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),卜正二人(从九品下)。卜博士二人(从九品下)。
廪牺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)。
汾祠署: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一人(从八品上)。
两京齐太公庙署:令各一人(从七品下),丞各一人(从八品上)。
(十)光禄寺(司宰寺、司膳寺)
卿一员(从三品)。
少卿二人(从四品上),丞二人(从六品上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府十二人,史二十一人,亭长六人,掌固六人。
光禄寺总管太官、珍馐、良醖、掌醢四署:
太官署:令二人(从七品下),丞四人(从八品下),府四人,史人。监膳十人(从九品下),主膳十五人,供膳二千四百人,掌固四人。
珍馐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府三人,史六人,典书八人,饧匠五人,掌固四人。
良醖署:令二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府三人,史六人。监事二人(从九品下),掌醖三十人,酒匠十三人,奉觯一百二十人,掌固四人。
掌醢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府二人,史四人,主醢十人。
(十一)卫尉寺(司卫寺)
卿一员(从三品)。
少卿二人(从四品上),丞二人(从六品上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一人(从九品上),府六人,史十一人,亭长四人,掌固六人。
卫尉寺总武库、武器、守宫三署:
武库署:令(两京各一人,从六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下),府二人,史六人。监事一人(正九品上),典事二人,掌固五人。
武器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从九品下),府二人,史六人。监事一人(从九品下),典事二人,掌固四人。
守宫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府二人,史四人,监事二人,掌设六人,幕士一千六百人。
(十二)宗正寺(司宗寺、司属寺)
卿一员(从三品上)。
少卿二员(从四品上),丞二人(从六品上),主簿一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一人(从九品上),府五人,史九人,亭长四人,掌固四人。
崇玄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下),府二人,史三人,典事六人,掌固二人。
(十三)太仆寺(司驭寺、司仆寺)
卿(司驭正卿、司仆卿)一员(从三品)。
少卿二人(从四品上),丞四人(从六品上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府十七人,史三十四人,兽医六百人,兽医博士四人,学生一百人,亭长四人,掌固六人。
乘黄署: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一人(从八品下),府一人,史二人,典事八人,驾士一百四十人,羊车小吏十四人,掌固六人。
典厩署:令二人(从七品下),丞四人(从八品下),府二人,史六人。主乘六人(正九品下),典事八人,执驭一百人,驾士八百人,掌固六人。
典牧署:令二人(正八品下),丞四人(正九品下),府四人,史八人,监事八人,典事十六人(从九品下),主酪五十人。
车府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下),府一人,史二人,典事四人,掌固六人。
上牧监一人(从五品下),副监二人(正六品下),丞二人(正八品上),主簿一人(正八品下),录事一人,府三人,史六人,典事八人,掌固四人。
中牧监一人(正六品下),副监一人(从六品下),丞一人(从八品下),主簿一人(从九品下),录事一人,府二人,史四人,典事四人,掌固四人。
下牧监一人(从六品下),副监一人(正七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上),主簿一人(从九品下)。
沙苑监一人(从六品下),副监一人(正七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下),主簿二人(从九品下),录事一人,府三人,史六人,典事四人,掌固二人。
(十四)大理寺(详刑寺、司刑寺)
卿(详刑正卿、司刑卿)一员(从三品)。
少卿二员(从四品上),正二人(从五品下),丞六人(从六品上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府二十八人,史五十六人,狱丞四人,狱史六人,亭长四人,掌固八人,问事一百四十八人。司直六人(从六品上),评事十二人(从八品下),评事史十四人。
(十五)鸿胪寺(同文寺、司宾寺)
卿一员(从三品)。
少卿二人(从四品上),丞二人(从六品上),主簿一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府五人,史十一人,亭长四人,掌固六人。
典客署: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下),掌客十五人(正九品上),典客十三人,府四人,史八人,宾仆十八人,掌固二人。
司仪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下),司仪六人,府二人,史四人,掌设十八人,斋郎三十三人,掌因四人,幕士六十人。
(十六)司农寺(司稼寺)
卿一员(从三品上)。
少卿二员(从四品上),丞六人(从六品上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府二十分人,史七十六人,计史三人,亭长九人,掌固七人。
司农寺总上林、太仓、钩盾、导官四署与诸监:
上林署:令二人(从七品下),丞四人(从八品下),府七人,史十四人,监事十九人,典事二十四人,掌固五人。
太仓署:令三人(从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下),府十人,史二十人,监事十人。从九品下。
钩盾署:令二人(正八品上),丞四人(正九品上),府七人,史十四人,监事十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十九人,掌固五人。
导官署:令二人(正八品上),丞四人(正九品上),府八人,史十六人,监事十人(从九品上)。
太原、永丰、龙门诸仓:每仓监一人(正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上),录事一人,典事六人,府二人,史四人,掌固四人。仓
司竹监:监一人(正七品下),副监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上),录事一人,府二人,史四人,典事三十人,掌固四人。
温泉监:监一人(正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上),录事一人,府二人,史二人,掌固四人。
京、都苑总监:监各一人(从五品下),副监一人(从六品下),丞二人(从七品下),主簿一人(从九品上),录事各三人,府八人,史十六人,亭长四人,掌固六人。
京、都苑四面监:监各一人(从六品下),副监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二人(正八品下),录事一人,府三人,史三人,典事六人,掌固四人。
诸屯:监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下)。
九成宫总监:监一人(从五品下),副监一人(从六品下),丞一人(从七品下),主簿一人(从九品下),录事一人,府三人,史五人。
(十七)太府寺(外府寺、司府寺)
卿一员(从三品)。
少卿二员(从四品上),丞四人(六品上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府十五人,史五十人,计史四人,亭长七人,掌固七人。
太府寺总京师四市、平准、左右藏、常平八署:
两京都市署(京师有东西两市,东都有南北两市):令一人(从六品上),丞各二人(正八品上),录事一人,府三人,史七人,典事三人,掌固一人。
平准署:令二人(从七品下),丞四人(从八品下),录事一人,府六人,史十三人,监事二人(从九品下),典事二人,价人十人,掌固十人。
左藏署:令三人(从七品下),丞五人(从八品下),府九人,史十八人,监事九人(从九品下),典事一人,掌固八人。
右藏署:令二人(正八品上),丞三人(正九品上),府五人,史十人,监事四人(从九品下),典事七人,掌固十人。
常平署: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下),府四人,史八人,监事五人(从九品下),典事五人,掌固六人。
(十八)国子监(国子学、司成馆、成均监)
祭酒(大司成)一员(从三品)。
司业(少司成)二员(从四品下),丞一人(从六品下),主簿一人(从七品下),录事一人(从九品下),府七人,史十三人,亭长六人,掌固八人。
国子监有七学:国子学、太学、广文、四门、律学、书学、算学。
国子博士二人(正五品上),助教二人(从六品上)。学生三百人,典学四人,庙干二人,掌固四人。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以上、国公子孙,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。
太学博士三人(正六品上),助教三人(从七品上)。学生五百人。太学博士掌教文武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,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。
广文博士四人,助教二人。
四门博士三人(正七品上),助教三人(从八品上),直讲四人,大成二十人。四门博士掌教文武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之为生者,若庶人子为俊士生者,教法如太学。学生五百人。
律学博士一人(从八品下),助教一人(从九品上)。学生五十人。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。
书学博士二人(从九品下)。学生三十人。博士掌教文武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。
算学博士二人(从九品下)。学生三十人。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。
《五经》博士各一人(五品下)。
广文馆博士二人(正六品上),助教一人(至德后废)。
(十九)少府监(内府监、尚方监)
监一员(从三品)。
少监二员(从四品下),丞四人(从六品下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下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府二十七人,史十七人,计史三人,亭长八人,掌固四人。
少府监总中尚、左尚、右尚、织染、掌冶五署:
中尚署:令一人(从六品下),丞四人(从八品下),府九人,史十八人,监作四人,典事四人,掌固四人。
左尚署:令一人(正七品下),丞五人(从七品下),监作六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十八人,掌固四人。
右尚署:令一人(正七品下),丞四人(从八品下),监作六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十三人,掌固十人。
织染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上),丞二人(正九品上),监作六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十一人,掌固五人。
掌冶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上),丞一人(正九品上),监作四人(从九品下)。
诸冶:监一人(正七品下),丞二人(从八品下),录事一人,府一人,史二人,监作四人(从九品下),典事二人,掌固四人。
北都军器监一人(正四品上),少监一人(正五品上),丞二人(正七品上),主簿一人(正八品上),录事一人(从九品上),府十人,史十八人,典事四人,亭长二人,掌固四人。
甲坊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下),府二人,史五人,监作二人(从九品下),典事二人。
弩坊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下),府二人,史五人,监作二人(从九品下),典事二人。
诸铸钱监:诸铸钱监以所在州府都督刺史判之。副监一人,上佐判之。丞一人,判司判之。监事一人,或参军或县尉知之。录事、府、史,士人为之。
诸互市:监各一人(从六品下),丞一人(正八品下)。
(二十)将作监(缮工监、营缮监)
大匠一员(从三品)。
少匠二员(从四品下),丞四人(从六品下),主簿二人(从七品下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下),府十四人,史二十八人,计史三人,亭长四人,掌固六人。
将作监总四署、三监、百工:
左校署:令二人(从八品下),丞四人(正九品下),府六人,史十二人,监作十人(从九品下)。
右校署:令二人(从八品下),丞三人(正九品下),府五人,史十人,监作十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十四人。
中校署:令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三人(正九品下),府三人,史六人,监事四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八人,掌固二人。
甄官署:令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府五人,史十人,监作四人(从九品下),典事十八人。
百工、就谷、库谷、斜谷、太阴、伊阳等监:监各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一人(正八品下),府各一人,史三人,典事各二十一人,录事各一人,监事四人(从九品下)。
都水监(司津监、水卫都尉)(隶属于将作监):使者二人(正五品上),丞二人(从七品上),主簿二人(从八品下),录事一人,府五人,史十人,掌固三人。
都水监总舟楫、河渠二署、诸津:
舟楫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。
河渠署:令一人(正八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上),府三人,史六人,河堤谒者六人,典事三人,掌固四人,长上渔师十人,短番渔师一百二十人,明资渔师一百二十人。
诸津:令一人(正九品上),丞一人(从九品下)。
(二十一)武官
1.左右卫
(隋始置左右卫、左右武卫、左右候、左右领军、左右率府,各有大将军一人,谓十二卫大将军也)。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
长史各一人(从六品上),录事参军事各一人(正八品上),仓曹、兵曹参军各二人(正八品下),骑曹、胄曹参军各一人(正六品下),司阶二人(正六品上),中候三人(正七品下),司戈五人(正八品下),执戟五人(正九品下)。奉车都尉五人(从五品下)。
亲府、勋一府、勋二府、翊一府、翊二府等五府每府中郎一人、中郎将一人(皆四品下),左右郎各一人(正五品上),录事一人,兵曹参军事一人(正九品上),校尉五人,旅帅十人,队正二十人,副队正二十人。
2.左右骁卫(左右武威)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
长史、录事参军、仓兵骑胄四曹参军,员数、品秩如左右卫。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等,人数、品秩如左右卫。校尉、旅帅、队正、副队,人数如左右卫。翊府中郎、中郎将、左右中郎将、左、右郎将,职掌如左右卫。
3.左右武卫(左右鹰扬卫)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
长史、录事参军、仓兵骑胄四曹参军、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,人数、品秩皆如左右卫。翊府中郎将、左右郎将、录事、兵曹,人数、品秩如左右卫。
4.左右威卫(左右豹韬卫)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
长史、录事参军、仓兵骑胄四曹参军,职掌、人数、品秩皆如左右卫。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,人数、品秩如左右卫。翊府中郎将、左右郎将、录事、兵曹、校尉、旅帅、队正、副队正,人数、品秩皆如左右卫之亲府。
5.左右领军卫(戎卫、玉钤卫)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
长史、录事参军、仓兵骑胄四曹参军、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,人数、品秩如左右卫。翊府中郎将、左右郎将、录事、兵曹、校尉、旅帅、队正、副队正,人数、品秩如左右卫。
6.左右金吾卫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
长史、录事参军、仓兵骑胄四曹参军、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,人数、品秩如左右卫。翊府中郎将、左右郎将、兵曹、校尉、旅帅、队正、副队正,品秩、人数如左右卫。
7.左右监门卫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
中郎将四人(正四品下)。
长史、录事参军、兵曹胄曹二曹参军,品秩如诸卫。监门校尉,各三百二十人,立长各六百八十人,长人长上二十人,立长长上各二十人。
8.左右千牛卫(奉宸卫)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
中郎将各二人(正四品下)。
长史、录事参军、兵胄二曹参军,人数、品秩同诸卫。司阶各二人(正六品上)。中候各三人,司戈各五人,执戟各五人,品秩同诸卫。千牛备身十二人,备身左右各二人。
9.左右羽林军
大将军各一员(正三品下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下)。
长史、录事参军、仓兵胄三曹参军,品秩如诸卫。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,如千牛卫品秩、人数。翊府中郎将、左右郎将、录事、兵曹、校尉、旅帅、队正、副队正,人数、品秩如诸卫。
10.左右龙武军
(开元以来,与左右羽林军名曰北门四军)。
大将军一员(正三品)。
将军二员(从三品)。
长史一人,录事参军事一人,录事一人,史二人,仓兵胄三曹参军事各一人。司阶二人,中候三人,司戈、执戟各五人,长上各十人。以上官员阶品、人数,如羽林军。
11.左右神武军
至德二年,肃宗在凤翔置。同羽林制度官吏,谓之北衙六军。又置衙前射生手千余人,谓之左右英武军。非六军之例也。乾元二年十月,左右羽林、左右龙武、左右神武官员并升同金吾四卫,置大将军二人,将军二人。
12.左右神策军
上元中,以北衙军使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,以中使鱼朝恩为观军容使,监伯玉军。神策军以宦官为帅。
大将军各二员(正三品)。贞元二年九月,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军,置大将军各二人(正三品)。
将军各二员(从三品)。贞元三年五月,左右神策将军各加二员,左右神武将军各加一员。
13.神威军(殿前射生左右厢、殿前左右射生军)
非六军之例。
大将军二员(正三品)。
将军二员(从三品)。
14.六军统军
兴元元年正月,左右羽林、左右龙武、左右神武各置统军一人,秩从二品。
15.十六卫上将军
贞元二年九月,十六卫各置上将军一员,秩从二品。
16.诸府
折冲都尉各一人(上府正四品上,中府从四品下,下府正五品下)。
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(上府从五品下,中府正六品上,下府从六品下)。
别将各一人(上府正七品下,中府从七品上,下府从七品下),长史一人(上府正七品下,中府从七品上,下府从七品下),兵曹参军一人(上府从八品下,中府正九品上,下府从九品下),录事一人,校尉五人。每校尉有旅帅二人,每旅帅有队正、副队正各二人。
(二十二)东宫官属
东宫三太(三师):太子太师、太傅、太保各一员(从一品)。
东宫三少:太子少师、少傅、少保各一员(正二品)。
太子宾客四员(正三品)。
1.詹事府
太子詹事一员(正三品)。
少詹事一员(正四品上),丞二人(正六品上),主簿一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正九品下),令史九人,书令史十八人。司直一人(正七品上),令史一人,书令史二人,亭长四人,掌固六人。
2.左春坊
左庶子二人(正四品上),中允二人(正五品下),司议郎四人(正六品上),录事二人(从八品下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下),令史七人,书令史十四人。左谕德一人(正四品下),左赞善大夫五人(正五品上),传令四人,掌仪二人,赞者四人。
崇文馆:学士,直学士,员数不定。学生二十人。校书二人(从九品下),令史二人,典书二人,搨书手二人,书手十人,熟纸匠三人,装潢匠五人,笔匠三人。
左春坊总管司经、典膳、药藏、内直、典设、宫门六局:
司经局:洗马二人(从五品下),太子文学三人(正六品),校书四人(正九品),正字二人(从九品上),书令史二人,楷书手二十五人,典书四人。
典膳局:典膳郎三人(正六品上),丞二人(正八品上),书令史二人,主食六人,典食二百人,掌固四人。
药藏局:药藏郎二人(正六品上),丞二人(正八品上),侍医典药九人,药童十八人,掌固六人。
内直局:内直郎二人(从六品下),丞二人(正八品下),典服三十人,典扇十五人,典翰十五人,裳固六人。
典设局:典设郎四人(从六品下),丞二人(正八品下),幕士六百人。
宫门局:宫门郎二人(从六品下),丞二人(正八品下),门仆一百三十人。
3.右春坊
右庶子二人(正四品下),中舍人二人(正五品上),舍人四人(正六品上),录事一人(从八品下),主事二人(从九品下)。右谕德一人(正四品下),右赞善大夫五人(正五品上),传令四人。通事舍人八人(正七品下),典谒二十人。
4.内坊
(皆宦者)。典内二人(从五品下),录事一人,典直四人(正九品下),导客舍人六人,阁帅六人,内阍八人,内给使,无员数。内厩二十人,典事二人,驾士三十人。
5.内官
司闺二人(从六品),掌正三人(从八品)。女史(流外三品)。掌书三人(从八品),掌筵三人(从八品)。
司礼二人(从六品),掌严三人(从八品),掌缝三人(从八品),掌藏三人(从八品)。
司馔二人(从六品),掌食三人(从八品),掌医三人(从八品),掌园三人(从八品)。
6.家令寺
令一人(从四品上),丞二人(从七品上),主簿一人(正九品下),录事一人。
家令寺总食官、典仓、司藏三署:
食官署:令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二人(从九品下),掌膳十二人,奉觯三十人。
典仓署:令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二人(从九品下),园丞二人,典事六人。
司藏署:令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二人(从九品下)。
7.率更寺
令一人(从四品上),丞二人(从七品上),主簿一人(正九品下),录事一人,伶官师二人,漏刻博士二人,掌漏六人,漏童六十人,典鼓二十四人。
8.仆寺
仆一人(从四品下),丞一人(从七品上),主簿一人(正九品下),录事一人。
厩牧署:令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二人(从九品下),典乘四人,牧长四人,翼驭十五人,驾士三十人,兽医二十人。
9.东宫武官
太子左右卫(典戎卫)率府:
率各一员(正四品上),副率各一人(从四品上),长史各一人(正七品上),录事参军事各一人(从八品上),仓曹参军一人(从八品下),兵曹参军一人(从八品下),胄曹参军一人(从八品下),司阶一人(从六品上),中候二人(从七品下),司戈二人(从八品下),执戟三人(从九品下)。
亲府、勋、翊府:中郎将各一人(从四品上),左右郎将各一人(正五品下),录事一人,兵曹参军一人,校尉五人,旅帅十人,队正二十人,副队正二十人。
太子左右司御率府(左右宗卫府):
率各一人(正四品上),副率各二人(从四品上),长史、录事参军事、仓兵胄三曹参军、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,人数、品秩如左右卫率府。
太子左右清道(虞候)率府:
率各一人(正四品上),副率各二人(从四品上),长史、录事参军事、仓兵胄三曹参军、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,人数、品秩如左右卫率府。
太子左右监门率府:
率各一人(正四品上),副率各一人(从四品上),长史、录事参军事、兵胄二曹参军,监门直长七十八人,人数、品秩同诸率府。
太子左右内(奉裕)率府:
率各一人(正四品上),副率各一人(从四品上),长史、录事参军事、兵胄二曹参军,人数、品秩如诸率。千牛十六人,备身二十八人,主仗六十人。
(二十三)王府官属、公主邑司
亲王府:
傅一人(从三品)。
谘议参军一人(正五品上),友一人(从五品下),文学二人(从六品上),东阁、西阁祭酒各一人(从七品上)。长史一人(从四品上),司马一人(从四品下),掾一人(正六品上),属一人(正六品上),主簿一人(从六品上),史二人,记室参军事二人(从六品上),录事参军事一人(从六品上),录事一人(从九品上)。功仓户兵骑法士等七曹参军事各一人(正七品上),参军事二人(正八品下),行参军四人(从八品),典签二人(从八品下)。
亲王亲事府:
典军二人(正五品上),副典军二人(从五品上),执仗亲事十六人,执乘亲事十六人,亲事三百三十三人,校尉、旅帅、队正、队副,准部内人数多少置。
亲王帐内府:
典军二人,副典军二人,品秩如亲事府,帐内六百六十七人,校尉、旅帅、队正、队副,看人数置。
亲王国:
令一人(从七品下),大农二人(从八品下),尉二人(正九品下),丞一人(从九品下),录事一人,典卫八人,舍人四人,学官长一人,食官长一人,丞一人,厩牧长二人,丞二人,典府长二人,丞二人。
公主邑司:
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一人(从八品下),录事一人(从九品下),主簿二人,谒者二人,舍人二人,家吏二人。隶属于宗正寺。
三、州县官员
(一)京兆、河南、太原等府
三府牧各一员(从二品,以亲王为之)。
尹(先为长史)各一员(从三品)。
少尹(治中、司马)各二员(从四品下),司录参军二人(正七品),录事四人(从九品上),功仓户兵法士等六曹参军事各二人(正七品下)。府、史(《隋书》有之)。参军事六人(正八品下),执刀十五人,典狱十一人,问事十二人,白直二十四人。经学博士一人(从八品上),助教二人,学生八十人。医药博士一人,助教一人,学生二十人。
(二)大都督府
都督一员(从二品)。
长史一人(从三品)。
司马二人(从四品下),录事参军事二人(正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。功仓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,功士二曹各一员,余曹各二员(均为正七品下)。典狱十六人,问事十人,白直二十四人,市令一人(从九品上),丞一人,佐一人,史二人,仓督二人。经学博士一人(从八品上),助教二人,学生六十人。医学博士一人(从八品下),助教一人,学生十五人。
(三)中都督府
都督一员(正三品上)。
别驾一人(正四品下)。
长史一人(正五品上),司马一人(正五品下),录事参军事一人(从七品下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功仓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各一人(从七品上),参军事四人(从八品上),典狱十四人,白直二十人,市令一人(从九品上),丞一人,佐一人,史二人,帅三人,仓督二人。经学博士一人(从八品下),助教二人,学生六十人。医药博士一人,学生十五人。
(四)下都督府
都督一员(从三品)。
别驾一人(从四品下)。
长史一人(从五品上),司马一人(从五品上),录事参军事一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下),功仓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各一人(从七品下),参军事三人(从八品下),典狱十二人,问事六人,白直十六人,市令一人(从九品上),丞二人,佐一人,史二人,帅二人,仓督二人。经学博士一人(从八品下),助教一人,学生五十人。医学博士一人,助教一人,学生十二人。
(五)上州(四万户以上)
刺史一员(从三品)。
别驾一人(从四品下),长史一人(从五品上),司马一人(从五品下),录事参军事一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三人(从九品上),司功、司仓、司户、司兵、司法、司士六曹参军事各一人(并从七品下)。参军事四人,典狱十四人,问事八人,白直二十四人,市令一人(从九品上),丞一人,佐一人,史二人,帅三人,仓督二人。经学博士一人(从八品下),助教二人,学生六十人。医学博士一人(正九品下),助教一人,学生十五人。
(六)中州(二万户以上)
刺史一员(正四品上)。
别驾一人(正五品下),长史一人(正六品上),司马一人(六品上),录事参军事一人(正八品上),录事一人(从九品上),司功、司仓、司户、司法、司士六曹参军事各一人(并正八品下),随曹有佐史人数。参军事三人(正九品上),执刀十人,典狱十二人,问事六人,白直十六人,市令一人,丞、佐各一人,史、帅、仓督各二人。经学博士一人(正九品上),助教一人,学生五十人。医药博士一人(从九品下),助教一人,学生十二人。
(七)下州(不满二万户)
刺史一员(正四品下)。
别驾一人(从五品上),司马一人(从六品下),录事参军事一人(从八品上),录事一人(从九品下),司仓、司户、司法三曹参军事各一人(从八品下),随曹有佐史人数。参军事一人(从九品下),典狱八人,问事四人,白直十六人,市令一人,佐、史各一人,帅二人,仓督一人。经学博士一人(正九品下),助教一人,学生四十人。医学博士一人(从九品下),学生十人。
(八)县令
长安、万年、河南、洛阳、太原、晋阳六县(京县):
令各一人(正五品上),丞二人(从七品),主簿二人(从八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下),佐二人,史四人。尉六人(从八品下)。司功(佐三人,史六人),司仓(佐四人,史八人),司户(佐五人,史十人),司兵(佐三人,史六人),司法(佐五人,史十人),司士(佐四人,史八人)。典狱十四人,问事八人,白直十八人。博士一人,助教一人,学生五十人。
京兆、河南、太原所管诸县(畿县):
令各一人(正六品下),丞一人(正八品下),主簿一人(正九品上),尉二人(正九品下)。录事二人,史三人。司功(佐三人,史五人),司仓(佐四人,史七人),司户(佐四人,史七人,帐史一人),司法(佐四人,史八人)。典狱十四人,问事四人,白直十人,市令一人(佐一人,史一人,帅二人)。经学博士一人,助教一人,学生四十人。
诸州上县:
令一人(从六品上),丞一人(从八品下),主簿一人(正九品下),尉二人(从九品上)。录事二人,史三人。司户(佐四人,史七人,帐史一人),司法(佐四人,史八人)。仓督二人,典狱十人,问事四人,白直十人,市令一人(佐、史各一人,帅一人)。博士一人,助教一人,学生四十人。
诸州中县:
令一人(正七品上),丞一人(从八品下),主簿一人(从九品上),尉一人(从九品下)。录事一人,史四人。司户(佐三人,史五人,帐史一人),司法(佐二人,史六人)。仓督一人,典狱八人,问事四人,白直八人。博士一人。助教一人,学生二十五人。
诸州中下县:
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下),主簿一人(从九品上),尉一人(从九品下)。录事一人。司户(佐二人,史三人,帐史一人),司法(佐二人,史四人)。典狱六人,问事四人,白直八人,市令一人(佐、史各一人,帅二人)。博士一人,助教一人,学生二十五人。
诸州下县:
令一人(从七品下),丞一人(正九品下),主簿一人(从九品上),尉一人(从九品下)。录事一人。司户(佐二人,史四人,帐史一人),司法(佐一人,史四人)。典狱六人,问事四人,白直八人,市令一人(佐一人,史二人,帅二人)。博士一人,助教一人,学生二十人。
(九)大都护府
大都护一员(从二品)。
副都护四人(正四品上),长史一人(正五品上),司马一人(正五品上),录事参军事一人(正七品上),录事二人(从九品上),功曹、仓曹、户曹、兵曹、法曹五参军事各一人(并正七品下),参军事三人(正八品下)。
(十)上都护府
都护一员(正三品)。
副都护二人(从四品上),长史一人(正五品上),司马一人(正五品上),录事参军事一人(正七品下),录事二人,功曹、仓曹、户曹、兵曹四参军事各一人(从七品上),参军事三人(从八品上)。
(十一)节度使
(天宝中,缘边御戎之地,置八节度使。受命之日,赐之旌节,谓之节度使,得以专制军事。行则建节符,树六纛。外任之重,无比焉。至德已后,天下用兵,中原刺史亦循其例,受节度使之号)。
节度使一人,副使一人,行军司马一人,判官二人,掌书记一人,参谋,无员数也。随军四人。皆天宝后置。检讨未见品秩。
(十二)元帅、都统、招讨等使
元帅。旧无其名。安、史之乱,肃宗讨贼,以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元帅,又以大臣郭子仪、李光弼随其方面副之,号为副元帅。及代宗即位,又以雍王为之。自后不置。昭宗又以辉王为之。
都统。乾元中置,或总三道,或总五道,至上元末省。大中后,讨徐州以康承训,讨黄巢以荆南王铎,皆为都统。
招讨使。贞元末置。自后随用兵权置,兵罢则停。
防御团练使。至德后,中原置节度使。又大郡要害之地,置防御使,以治军事,刺史兼之,不赐旌节。上元后,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,又与团练兼置防御使,名前使,各有副使、判官,皆天宝后置,未见品秩。
(十三)诸镇
魏有镇东、镇西、镇南、镇北四将军,后代因之。隋因始置镇将、镇副之名。
上镇:将一人(正六品下),镇副一人(正七品下),录事一人,仓曹、兵曹二参军(从八品下)。各有佐史。
中镇:将一人(正七品上),镇副一人(从七品上),录事一人,兵曹参军一人(正九品下)。
下镇:将一人(正七品下),镇副一人(从七品下),录事一人,兵曹参军一人(从九品下)。
(十四)诸戍
春秋有戍,葵丘之义。东晋、后魏以屯兵守境处为戍,隋因之。
上戍:主一人(正八品下),戍副一人(从八品下),佐一人,史二人。
中戍:主一人(从八品下)。
下戍:主一人(正九品下)。
(十五)五岳四渎庙
令各一人(正九品上),斋郎三十人,祝史三人。
(十六)上关
令一人(从八品下),丞二人(正九品下),录事一人(有府、史、典事)。津吏八人。
(十七)中关
令一人(正九品下),丞一人(从九品下),录事一人,津吏六人。
(十八)下关
令一人(从九品下),津吏四人。关令各有府、史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