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阎崇年的讲座,对熊廷弼的感觉是,他是一个替罪羊。熊廷弼任辽东经略(相当今天东北三省还大一点的最高长官)时,整顿军务,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一年未敢侵犯明朝领土,特别怕这个“熊蛮子”。后来明朝更换了辽东经略,努尔哈赤看准时机,发动进攻,连下明朝在东北的几个城市。
明朝在连续节节败退的时候,重新启用熊廷弼任辽东经略,但他手中只有5000人可以指挥,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中有15万人,按规定辽东经略可以节制辽东巡抚,就是熊廷弼可以指挥王化贞,但是这个王化贞与熊廷弼意见不统一(两个一把手争权!历史教训!),加上王化贞在朝廷有魏忠贤撑腰,熊廷弼实际上成了光杆司令。
努尔哈赤进攻广宁时,王化贞的几路兵马在平原上被努尔哈赤全部消灭(明朝以己之短应后金之长,不适合野战却去打野战!),王化贞的一个将领开门迎敌,王化贞在广宁城内只身狼狈出逃,在城外遇见熊廷弼后,两人一路狂奔到山海关,东北三省基本全部被努尔哈赤占领。拥有15万人马,一天就被努尔哈赤打败,广宁开门受降,简直是奇耻大辱!
熊廷弼在广宁之战时,自己带着5000兵马在城外(既然指挥不动王化贞和他的15万人马,他也只有在外观望了,只不过即使按他原来的布局想法也可能要失败)。最后熊廷弼被朝廷斩首问罪,传首九边,成了一个替罪羊。
熊廷弼如果不和是自己指挥军队打败,斩首情有可原,但是实权基本不在他手中,却要承担如此罪责,有点冤枉。一个单位、一个地方,两个一把手,为了权利,互不相让,在战争年代就是拿士兵和老百姓的生命开玩笑,在和平年代,也是严重损害地方发展和群众利益的行为。两个一把手,有必要吗?责权利不统一的现象特别多,不进行改革,相信还有更多的熊廷弼。
评论